微信 手机 无障碍

改造机器臂,采用智慧喷淋,这个工地在精细化施工上“动脑筋”

2025-06-13 15:37 长江日报

6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武汉市轨道交通新港线西延线工程一期一标项目现场,发现这个工地为了突破净空限制难题,在精细化施工上动了不少脑筋——20米左右的吊臂被改造成6.8米左右,优化智能喷淋设备后实现了高效顺利施工。

工业路站航拍图。(图片由中建三局提供)

据了解,该项目是武汉市首个高架桥全覆盖下的地铁站,受友谊大道高架桥净空限制,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面临“设备施展不开、工序衔接不畅”难题。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多名工人正在同步施工,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安装模板,有的在浇筑混凝土。中建三局项目现场负责人程紫桥介绍,这样的场景在该站点并不少见。因受净空限制,站点的施工效率较正常施工要低很多,为提升效率,工地探索出低净空地下连续墙施工的“立体流水作战”体系,最终实现了100天高效完成94幅地连墙施工,“这在业内十分难得”。

低净空地连墙钢筋笼分节吊装场景。(图片由中建三局提供)

“为了突破净空限制难题,我们对传统成槽机的吊臂进行改装。”程紫桥介绍,原本传统成槽机的吊臂有20米左右,为满足高架桥下仅有12米的净空限制条件,项目将成槽机的“胳膊”缩短为最小6.8米左右,正好实现了桥下低空施工。“同时,我们还优化钢筋笼吊装工艺,把42.5米长的钢筋笼分解成7~9节进行吊装,吊装时间由18小时压缩至10小时。”

“精细化施工只靠人脑还不够,我们还借助了智慧大脑。”程紫桥介绍,项目采用高压微雾智能喷淋设备,在自动喷雾4秒后会自动停止10秒的时间,夜间不施工则会停止喷淋,“既节约了水电能源,又达到最优降尘效果,实现节能减排与施工环境优化两不误。”

项目自制临时存渣箱方便施工,同时保持现场整洁。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市政工地精细化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四线一口”周边市政工地环境整治,组织编印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指导图册,强化巡查督办,累计对百余个工地进行了通报。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市、区联查联处共管机制,不断提升市政工地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力有效改善工地面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